有四种注释,现在和并在一起,比较对照,加深印象。今后每天会有一段文字,节录这些注释。我从开始学佛就接触到永嘉证道歌,当时还希望自己能够背诵。当时学习心中心法门,大愚法师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,就只有一首解脱歌,按照永嘉证道歌的形式,一起和颂。后面我会把解脱歌也一起贴出来。
舒州梵天琪和尚注证道歌序
永嘉真觉大师者。乃祖席之英人也。法讳玄觉。少而落彩。聦敏颇异。始者习天台智者教观。即左溪同时也。于是遍历讲肆参寻知识。忽一日因览涅槃大经洞明法旨。即往曹溪。六祖印可。祖叹其深证。即时遽然告归。祖少留一宿。故号为一宿觉焉。则以所证法门发言为歌。以警未悟。师复预期冥感。即时定中观见字字化作金色满虚空界。自后天下丛林无不知也。诸方老人或注或颂。以至梵僧传皈印土翻译受持。若非深契佛心。其孰能与于此哉。彦琪山居暇日因学者所问。故乐为其说。许彼所录。录成直叙大略。题于卷首。
时绍圣丁丑仲夏十八日列岫轩书
南明泉颂永嘉证道歌序
我闻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以心。善付嘱诸菩萨以法。心之所示。言所不能该。法之所传。意所不能尽。即言即意。皆诸妄想。离言意者。亦复如是。不即不离。种种平等。不堕于无。不丽于有。言意两忘。而心法得矣。夫法本无为。对境而立。心非有相。随物而现。故前际不来。后际不去。其于今也。如转轮。如流水。不流不转。而亦不住。不住则无在也。无在而无不在。是真常住者也。而昧者不知。乃以色见如来。以音声求如来。岂不谬哉。永嘉禅师证道歌。其深于道矣。然道无所事于证也。而永嘉方且哓哓。而与世俗辩者。彼岂累于言意为哉。惟如来不厌世间。而入涅槃。不去文字。而住解脱。不断烦恼。而流出一切真如菩提。永嘉盖得诸此而已。南明禅师泉公。昔居千顷。复颂证道歌。成三百二十篇。呜呼。发如来大智慧海。使人皆得望其涯涘。而溯其流。不绝诸念。不着诸相。不外诸因缘。普以吾觉。悦可众心。何其盛哉。观其颂。而吾无能惜其狂言。故为之序云。
时熙宁十年丁巳七月 括苍 吴庸天用 序
苏州灵岩妙空佛海和尚注证道歌序
余尝览吾家。渔猎文字语言极多。而腾耀古今。脍炙人口者亦少。至于永嘉着歌以证道。悭于二千言。往往乳儿灶妇。亦能钻仰此道。争诵遗章断稿。况在士夫衲子。蚁慕云骈。不待云后谕。由是观之。莫非宿植德本。行解相应。虽借舌端三昧。游戏人间世。而脱身向佛祖外行履。学者穷讨其源。大似持螺酌海。执管窥天。信夫。西土谓之证道经。名不诬矣。余每念此一段佛事。挂之牙颊间。虽至造次。未能忘。群才辈。枯禅外。单闻浅识。抠衣问难。遂延及此。岂意小师德最。从余之久。日就月将。编以成集。一日出示。求序于余。将授诸来者。余为之骇然。良久。诘曰。一藏半藏。皆为切脚。以字八字。翻成名邈。达磨面壁不言。如来无法可说。昔永嘉。已是剜肉作疮。讵可于疮瘢上。更加针芥耶。子无乃贩卖葛藤。累我乎。答曰。痛念佛法。危如累卵。前辈凋谢。后生无闻。有愧丁宁提耳之勤。如师所言。皆大根上智。一闻千悟。不待鞭影而行者。所能领解。然钝根末学。必假筌蹄。师既无言。小子何述焉。如是累番推卸。无何拟蛇画足。为虎插翅。谩以第二机示之。坐间适有梅知县者。栖神内典。念兹在兹。一见斯文。感悟流涕。出金缕板。庶几他日。𢹂手同游华严胜会。亦岂小补哉。因点笔为之引。
旹绍兴丙寅住灵岩 去一叟 知讷 序
竺原禅师注证道歌序
神光见达磨。三拜起立付以衣法。真觉参曹溪。绕床振锡而定宗旨。盍心法之精微非言所及。后来诸祖行棒行喝。辊毬作舞。打鼓振铎。以大机大用发扬为己为人之妙。而所谓东土有大乘根器传佛心宗者。正谓是也。惟大乘菩萨能为己为人。独觉.声闻则不能之。是知吾宗授受岂细事哉。近时丛林不古。或少有见解而无真履实践。失其体也。或有静工而不能提唱纲要以利生接物。失其用也。若体用兼资行解俱备。江淮之间惟竺源禅师而已。师蚤遍参名宿。佛祖教典无不探赜。而卓然以己躬大事为任。末见无能教公。机语契合遂嗣其法。两住鄱之妙果寺。倦于涉世。谢归南巢。海内学者大至。室无所容。有以真觉证道歌请注。师随问析之。学者笔录成帙。姑熟陈善会愿刻诸梓以惠来学。而徴序于予。予谓理之悟则一。事之修则无穷。故华严四法界终之以事事无碍者。谓其不舍一法而无一物不得其当也。真觉始由教观修行。如人之治田园居室既富。且有特契券未之明允。及见六祖。犹持券入官一印印定。永保家业。与马祖.百丈.黄檗.临济.南阳.大珠如契经说法。莫不由斯。而雏道人乌足语此哉。吾又闻无能公益通经教儒老百家。而师则辩博过之。故其发挥真觉之蕴特应酬余事耳。若夫室中徴诘机迅雷电。揭示衲僧向上巴鼻。当逢作者别为拈出。
至元六年庚辰岁秋八月龙翔比丘(大欣)拜书